展览 | 你不能错过的《徐冰》

2018/4/17

其实这是一月K回武汉时一起去看的展,一直拖到快闭展了才写完了这篇文章。毫无意外的,这是2017年中我看的所有展中完成度最高的展了。强烈推荐给大家,很适合带着孩子去。

进门后先印入眼帘的是巨大白布上的两句话

“你生活在哪儿,就面对哪的问题,有问题就有艺术。”

图片

这句话是徐冰回信中写道的话。我有时候想,我的工作我的住处,都是用我的什么换来的呢?这些我付出的东西都去了哪儿?这些问题一时半会得不到答案。

那生活在这里,就面对这里的问题。带着这个想法,大概你就能读懂他的展。

图片

徐冰早年下乡当知青,后来进入中央美院版画系,毕业后移居美国。这段经历,使你能从他的作品中看出东方元素和西方文化的碰撞。他不像受国外现代艺术影响的中国艺术家,全盘西化的无理风格。这种碰撞,能为你带来新的思考。是一个很适合带着孩子去看展。

1

《天书》

图片

展厅的一楼能看到的第一个作品,就是《天书》。三条长卷从展厅中央垂下来,下面摆放着不同形式的典籍,整个展厅是一个文字的空间。这些字,是字又不是字。

人们被源源不断的错误文字所包围,强迫的接受每一个字都看不懂的事实。这种事实,让每个人焦虑:是什么地方不对劲,是自己出了问题吗。

图片

《天书》的每一个字,寄生于文字,却不是用来读的,它离开了工具的部分,成为了观赏的工具。它们有着熟悉的脸,你却叫不出它们的名字。它们经过伪装,在字里行间埋伏。

这些异样的文字,它们挑战知识等级,抹平文化之间的差异。文盲和学者一起站在这里,是平等的。

2

《地书》

图片

拐过弯看到的作品,是《地书》。《天书》是这些像字的字,你却不能读。《地书》却是这些不是字,谁都能读。词是一个意境场,图片有着相同的作用。

图片

我记得曾经在微博上,这本书引起过热议。大部分人嘲笑现在出版的门槛是如此的低,随便的emoji表情就是一本书。作为一本书,它可能不是好的作品,作为展品,它却是了不起的想法。它破坏了文字的严肃性,在那个空间下你感受到的是信息时代的本身。

图片

我见到一个女士牵着她的孩子,站在《地书》前与孩子一起解读墙上的信息。

3

《英文方块字》

图片

这是我个人,在整个展览中最喜欢的展了。中国人是读图的种族,不是线性逻辑的。世界上大部分的语言,都是粘着语系的,只有汉语是单音节发音,让中文成为了一个音对应一个字的体系。英文方块字打破了这个体系,把音节变成了汉字的形式

图片

“我想你”

当时徐冰生活在纽约,这个地带对他来说,是新的地带。生活中面对到的英文,都需要在脑海中转换为汉字。你的思维能力是成熟的,说话与表达能力却是幼儿的。他把他遇到的问题,转化在了一起。这打破了我对汉字的理解。

图片

“ART FOR THE PEOPLE”

我喜欢这件作品。不像大部分的作品,你不能进入作品人的世界,英文方块字甚至直接包含了一间书法教室,可以亲身去体验这些文字。我和一个不认识的女孩,一起蹲在《春江花月夜》前,对照着手机上的诗句,一句一句去读懂。

图片

4

《鬼打墙》

图片

这是一个巨大的装置作品。整个作品拓印了长城上的一个烽火台的三面和一段城墙。在空间外时,这个作品的尺寸是合理的。当进入室内时,它就是壮观的。

普通的艺术品在空间内是合理的,可赏的,但到了户外就是小气的。有意思的空间倒错。

图片

5

《911,从今天起,世界变了》

图片

这是另一件给我带来感动的作品。9.11过后,曾在固定位置的建筑消失了。事件后,整个曼哈顿被灰白色的粉尘所覆盖,这粉尘里包含着关于生命、关于一个事件的信息。

这些灰白色的粉末均匀的铺在地上,上面写着一句话“where does the dust itself collect”.

最恰当的翻译大概是“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”.

这件作品不让拍照,我也建议大家亲身进入那个环境,去体会那一瞬间的感受。那种宁静给人一种刺痛与紧张感,轻风吹过,都会改变现状。

尘埃本身不具备意义,它是一种基本的物质状态。但它聚集了太多人为意志的、超常的物质能量。

Andrew Solomon在评价这件作品时写道:

“9.11的尘埃包含着那个九月的微风中夹带的寻常与不寻常的内容,融汇着那一天所带来的独有颗粒:大楼在倒塌中转化的粉末,从大楼中散落而出的、如枯叶般的纸片,以及人类质地的灰烬,融合成一种统一的、永恒的纯粹,并与每日的尘埃混杂在一起。过去十年,关于9.11纪念碑的争论中,没有人注意到,其实这座纪念碑早已在那里:就是那些尘埃本身。

答案就留给我们吧。

图片
图片

还有很多作品我没有写到,

《木林森》

图片

《烟草计划》

图片

《背后的故事》

图片

《蜻蜓之眼》

图片

《Phoenix》

图片

其中《木林森》是我非常爱的计划,有时间再来写。

这次展览完成度高的原因,不仅是作品的原因。是策展人真的与艺术家相通,能把每个作品放在最合适的位置。让这个展览的完成度,达到了很高的位置。真正做到了与观众互动,所以我认真这是非常适合带着孩子去体验的展览。

图片

其实每个展览,策展人是非常重要的角色。比如武汉美术馆的莫奈展,就算拿来了莫奈真迹也是稀烂的打光,同样还有壹方傻到天际的打光。

图片

其实是1月就写了一半的文稿了,总算拖在展览结束前发出来了…徐冰展持续到5月8号,在合美术馆。希望大家一定,不要错过!

评论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